“出门哪里还用带钱包啊,付钱的时候手机‘扫一扫’就行了!”在北京丰台的一家超市里,刚给孙女买完零食的张阿姨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支付软件,把二维码展示给收银员。她笑言,自从学会了手机支付,钱包里的现金“跑得慢”了,一天也用不上几次,“主要是用手机方便”。
这种几年前仅年轻人尝试的“时髦”支付方式,在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各类移动支付终端和二维码标识已经成为收银台的标配。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金额达到157.55万亿元,是2012年的68倍。
爆发式增长的移动支付,是在十八大以来“推进金融创新”的环境中快速崛起的新金融力量的缩影。十八大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各类政策“红包”相继派出,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形态蓬勃发展,降低了实体经济运行成本,成为深化中国金融改革、补齐金融服务短板的重要推动力。
广覆盖:为小微企业“造血”
长期以来,受制于征信体系难覆盖、缺乏抵押物、经营不透明等因素,为我国GDP贡献半壁江山的数千万小微企业难以达到银行门槛,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两座大山”。
2013年,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等以往金融行业难以覆盖的“盲点”得到重视。2016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形态将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延伸金融“触角”推进普惠金融,提供了有效途径。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就指出,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手段,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金融血液持续流向更深、更广的经济末梢神经,解决了“普”的问题;同时,它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使得小微企业、农民等服务对象能够获取价格相对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解决了“惠”的问题。
在政策的鼓励之下,各类金融机构迈出了探索的普惠金融的步伐。十八大后逐步设立的民营银行在创立之初即定位于服务小微,成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如首家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推出“微粒贷”产品,所服务客群中大部分是来自制造业、贸易业、物流行业等蓝领从业人员。微众银行依托大数据对客户名单进行分析筛选,并且通过信用评级方法最后完成白名单的筛选过程。 截至2016年年末,“微粒贷”累计发放贷款约1987亿元,主动授信超过7000万人。
截至2016年末,微众银行“微粒贷”累计发放贷款约1987亿元
网商银行则利用电商平台以及合作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向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小微客户发放“金额小、期限短”的纯信用小额贷款。随着移动支付的线下普及,网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多收多贷”,小微企业的支付、交易数据,皆可转化为信用积累,收款越多、贷款支持越多,路边摊也可以凭信用贷款。依托这些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网商银行汇总出了10万多项指标体系,创建了100多个预测模型和3000多种风控策略,风险控制更为容易。
“随着移动互联、区块链、生物识别、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等更多的技术运用于金融,服务成本高、有效覆盖难、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难等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难题也逐渐得到破解。”网商银行行长黄浩表示。
提效率:为实体经济“加速”
“2016年肯德基的移动支付比例已经超过20%。”肯德基中国数字营销总监陈琦表示,通过移动支付,肯德基可以平均为每位顾客节省8秒的结账时间,推算到全国5000多家门店,这8秒意味着运转效率和接待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以创新促效率,是新金融的重要使命。通过技术赋能,新金融改造着金融行业,促进金融业内部的创新和效率升级。另一方面,新金融带动金融行业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善金融供给,切实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银行的一家智能银行旗舰店
新金融的“鲶鱼”效应已经显现,一个鲜明的变化是,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开始拥抱新金融,探索业务创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与京东、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达成合作,合作的领域扩展到技术革新层面,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等手段,在获客、产品业务创新、大数据风控等方面共同发展。
借助新金融手段,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大幅提高。手机银行、智能银行等缩短了业务操作流程,小微商户贷款更为便捷。以建设银行为例,技术升级后其新品上线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了2天,小企业贷款审批从20多天变成几分钟。
重要的不仅是速度,在经济结构调整的今天,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逻辑在于,通过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支持,补齐金融服务的短板,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运用电商平台、大数据等,新金融深度介入农业产业链,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蚂蚁金服联合保险、电商,覆盖牧民贷款、养殖、销售的全流程。京东金融京农贷则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量化分析为农户做授信,并辅助农民进行养殖管理,把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相融合,推动现代化农业养殖管理体系的建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指出,金融科技等新金融形式通过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未来,体现普惠金融价值和降成本提效率是仍将是新金融深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