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3月22日电 ,2016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将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房地产行业调控要建立“长效机制”,成为行业内外焦点。但具体怎么建立长效机制,也成为业内各个论坛场合无法回避的探讨话题。
公众舆论认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可能。根据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预期也使得其成为民众非常期待的政策之一。
图说:巴曙松、陈淮、林中、余英4位来自经济、政策、企业领域的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就房地产长效机制展开探讨。
3月22日,在观点网举办的“万亿时代的房地产”年度论坛上,一场深度探讨也由此展开。经济学家巴曙松、原住建系统政策专家陈淮,以及两家房地产企业掌门人旭辉集团董事长林中、保利地产副总经理余英4位业内人士也就房地产长效机制发表看法。
在政策专家陈淮看来,长效机制是一个长期建设调整过程才能发挥效应的机制。该机制建好以后,将在长期过程中发挥效应。他说,这个机制好比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市政管廊、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区调整等因素。
“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而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一旦建成后,就好比升级改造的城市,能为我们的人民带来福祉”。陈淮说,长效机制涉及到城市调整、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变革、风险防范等4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又关乎民生,利益关联面非常广泛。
陈淮特别提出,长效机制一个重要的内容,是风险防范的堤坝。“房地产业本来有风险,要有防范风险的堤坝,而不是说不让风险出现。”陈淮以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来比喻风险的不可控制,但是能在出现之后,能高效率的以事先做好预案的机制下减少灾害损失、人员伤亡。
他说,房地产长效机制就应该是“干这个的”。
作为企业代表,旭辉集团董事长林中则认为,中央政府提出来长效机制,是希望房地产行业能平稳健康的发展。
“因为这个行业涉及面很广,既涉及到经济又涉及到民生,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林中说,但是市场并不是能这么平稳,每年跟GDP同样的指数增长,可能是所有政府都希望看到的。
他说,从全世界的政府来看,房地产问题都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都是经济加上政策一起作用的市场,全世界没有一个是完全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
在林中看来,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面临的新问题之一,是城市市场的严重分化。二线城市就分化为四类,有压力大的,压力中的,压力小的,还有没压力的。三、四线城市也分了三四类,中国已经不能用涨和跌来看,所以我们要分化的调控。
“一线和二线城市其实面临着很重要的问题是供应短缺,虽然我们现在强力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打压需求,大部分的投资需求打压下去以后,其实它还有自住的刚性需求。”林中说,这一需求没被满足,过一两年以后,只要政策一放松,这种需求连带的一些投资需求会爆发反弹,又会出现一些情况。“一、二线城市房价再涨百分之四五十,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林中说,长效机制很重要,比如城镇化政策。“我们是想把人口导入到中小城镇,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要控制大城市的绝对人口数量。”
此外,林中还提出,中国未来的国家的竞争力一定是在大的城市群形成的带动的创新的力量、金融的力量、产业转换的力量,推动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未来一边压制一、二线城市的需求,不增加供应。一边中小城市要大力去库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长效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林中说,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是有可能降低房价的。
“我认为长效机制的推出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长效机制的推出涉及的面和利益是比较广的。我相信这些机制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出来。”
余英则认为,房地产长效机制不是一两年之内能建设好的。“国家的长效机制,应该以10年为一个单位来计算”余英说,不管是城市结构的变化,还是人口流入方向的改变,其实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经济学家巴曙松透露,截至去年底,现在中国老百姓持有的住宅房地产市值大概270万亿人民币。以房价每年上涨10%计算,房地产市值就增长27万亿。
27万亿是什么概念?
巴曙松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三个证券交易所所有的上市公司全买下来是70万亿。“如果中国的房子涨10%,就能把上交所买下来,再涨10%,把深交所买下来,再涨10%,把港交所买下来。”
巴曙松的观点与其他嘉宾存在一定的差异,他认为房地产巨额的市值,房价不可能一直以无止境的方式上涨。
他进一步分析称,在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收紧的背景下,短期内房地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较低,但仍需要关注局部风险。同时他也表示,房地产市场需要长效机制的调控,以确保行业健康有序。
编辑:蔡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