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华时代环球网 ( www.zhsdhqw.org )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字画

不忘初心 不负时代(逐梦这5年)

录入日期:2017-08-27  阅读: 1248

文章来源:人民网

美术馆常被误认为只是展览馆。其实,美术馆是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应当是新思想、新观念、新创作展示的平台;是收藏精品、经典的宝库;是学术研究机构;是大众接受美育的课堂;是国际交流的文化客厅;更是艺术家的殿堂。因此,弘扬经典,推崇大师,通过名家力作普及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育大众,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在国际社会以美讲好中国故事,是美术馆的使命所在、意义所在。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日益繁荣,我国迎来了美术馆建设热潮。全国各省市的高等院校、文化机构,甚至企业、个人,纷纷兴建美术馆,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美术馆不断萌生,丰富了业态,增添了活力。目前,包含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私人美术馆等在内,全国美术馆的数量初步估算共计1000余家。虽然不同类型的美术馆藏品来源不同、体制不同、担当的角色不同,但美术馆行业是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全国美术馆的总体格局不断完善,共同推进中国美术馆事业走向繁荣。

    2011年,美术馆步入免费开放时代。免费开放,免的是门票,推动的是开放。当全国各级美术馆逐步向全社会敞开大门,美术馆领域存在的不足也逐步显现出来,不仅接待、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馆藏资源分配不均、藏品沉睡库房、学术定位不清、公共教育薄弱等系列问题,以及美术馆建设中存在的重建筑、轻功能,重收藏、轻研究等不良倾向,都成为开放之路上有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美术馆行业不断躬身自省、磨砺探索,逐步完善公共职能、培育专业队伍、强化学术研究能力、加强与学校或科研单位等机构的合作……美术馆从展览馆,变成了艺术博物馆;从美术家的美术馆,变成了人民大众的美术馆。全国美术馆行业“一盘棋”,肩负着国家美术殿堂和文化服务平台双重身份的中国美术馆,充分发挥国家馆的作用,推动馆际互动、资源共享,让馆际交流成为美术馆工作的常态,让走进美术馆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

    典藏活化,弘扬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曾几何时,藏品沉睡库房也是大多数美术馆的通病。历史不是虚无的,精神是有载体的。艺术作品正是历史与精神最有力的表现。美术馆作为艺术作品的安家之地、汇集之所,理应让“躺”在库房、养在“深闺”的优秀作品走进展馆,接受观众的瞻仰,让艺术家心摹、理论家研读。因此,实现典藏活化,成为中国美术馆近几年的工作亮点,也是这五年美术馆行业升级转型的着力点。

    2012年,文化部启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出季连续六届持续的推动,大大提升了美术馆藏品的利用率,同时强化了全国美术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展出季中,入藏后首次展出的藏品数量占比高达50%—60%。各个美术馆加强了藏品征集和对藏品的研究与利用,以及馆际之间馆藏作品等资源的共享,真正让收藏在各地美术馆中的美术作品活了起来。

    所谓典藏活化,就是宝藏经典,活化精神。作为中国最高的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的库藏作品皆为精品、经典。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大师、名家之作,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美术史章。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林散之、张大千、林风眠、吴印咸、高二适、傅抱石、蒋兆和、刘开渠、庞薰、吴作人、吴冠中……他们的作品,为时代审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轨迹。对于这些大师作品的梳理、研究、展示,可以使大师与观众实现跨时空交流,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这是向人民“献宝”的举措。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人民”二字是关键词。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对馆藏经典进行了详尽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美术工作者在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指引下,画新山河,颂新时代,讴歌建设、赞美人民,大量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和创新的手法,表现了不同阶段的各族人民形象。生动、朴实、真切的艺术表达,在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中焕发时代光芒。结合20世纪中国美术关注现实的时代主旋律,中国美术馆以“人民的形象”为主题策划了大型馆藏作品展。许多作品库藏几十年,才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社会反响热烈。不少作者远道赴京,在自己作品前热泪盈眶,仿佛见到久别的亲人。重温美术史,重温创作,也是重温人民的情感和几代艺术家的情怀,由此展览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这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他们活跃在现实生活中,也被表现在艺术作品里。当这两种存在相遇在美术馆,它会告诉人们生活和艺术、现实与理想的意义。所以,“人民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人民的风采,也展示了人民艺术家的创造。

    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是“写生”。而多年来,“写生”似乎过时。不少艺术家以拍拍照片、搜集素材取代写生,这已成为美术界的普遍现象。历史上但凡有成就之画家,无不经由“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通过提炼、升华,创作不朽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倡写生的方法,更多的是提倡艺术家通过对生活本质意义的认识,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增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为此,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写生山水大展”“赵望云写生作品展”等名家展。火热的生活场景,沸腾的劳动工地,令艺术大师笔墨随时代,形式随地域,情感依人民。许多观众留言:通过看展览方知,大师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在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展出了馆藏的近百件黄宾虹作品,围绕宾虹大师如何师古人、师造化的主题,结合画论,分析其笔陈图及课徒示范作品。全国各大美院师生以展厅为课堂,组织观摩。该展也被观众一而再、再而三要求延期。还有不少外国汉学家专程赶来,对黄宾虹表现巴蜀山水、桂林风貌以及西湖风景的不同方法进行研究。

    当然,相对于大量藏品,美术馆的空间远远不能满足展览需求。典藏活化,不仅让更多经典在本馆展出,也使美术馆的空间得到“延伸”——中国美术馆率先尝试将藏品无偿送往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并向当地文化机构赠送相关题材的经典作品复制品。此外,中国美术馆还尝试在电视台、报刊开设典藏活化专栏。“一台电视机就是一个美术馆”“一张报纸就是一个美术馆”。蕴含在美术经典中的中国精神,在这样的尝试中传播开来。

    自主策展,彰显价值引领

    展览不是美术馆开展工作的唯一途径,却最能体现美术馆的特色与定位。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仿佛报纸杂志的版面,不能“来稿照登”,要通过策划主题展引领导向。美术馆不是创作单位,但展览什么、何时展、用多大空间展,都直接对创作产生影响。因此,近五年,越来越多的美术馆意识到不能守株待兔,坐等展览申报,每年都会配合国内外大事,自主策划大型主题展览。在建党、建军、新中国成立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大规模、高品位、综合性的美术展览;结合美术史上的重要事件、画派、大师的研究和纪念,策划相应的展览和研究活动;发现现实中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默默耕耘,不善自我炒作的正能量艺术家,主动帮助他们举办展览会、研讨会,成为美术馆工作近五年的亮点。

    很多时候,走进一个大型展览,常常误以为是个展,原因在于参展艺术家创作手法雷同、风格趋同。许多画家受商品画需求的制约,失去本真的创造力,在摹仿市场行情好的画风中找出路,在地位高的画家风格中找风向标。作为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尤为重视价值引领,近年来策划了“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推介风格强烈,“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家,以拒绝平庸与俗气;从学术导向的角度,策划大型“中国写意”展,以写意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中华美学传统在美术中的表现,强化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价值体现;从题材角度,策划“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表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的多彩画卷;从创作方式的角度,策划大型“美在生活”展,近400件作品,展示了十八大以来美术家深入生活的崭新面貌;从培养新人的角度,策划了“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以每年一次展览的节奏持续支持、激励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打破国家馆收藏的神话,逾越论资排辈的鸿沟,使青年人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策划展览、甄选艺术家和作品固然重要,展览的展陈设计、展厅布置也同样重要。当前,美术展览中还普遍存在以艺术家职位高低安排展览作品顺序的现象。其实布展要综合考虑作品内容、尺幅、风格、水准等多方面因素,美术馆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依据展览宗旨布置作品。

    要强化自身的价值引领,美术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专家队伍,集聚学术力量,研究历史,立足本土,预测未来,站在美术史的高度,对画派、风格的形成,对名家和没有出名的美术家,对老中青美术家的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对美术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诸如针对当前创作尺幅越来越大、人越画越多、表现越来越细密,而情感则越来越淡漠、形式越来越概念、风格越来越趋同等问题,美术馆可以组织小幅精品展等,引领作者树立真正的精品、经典意识。两年前,中国美术馆将主楼六层的内部资料室改造成“藏宝阁”,在这一空间中,分期分批陈列二十世纪大师的经典之作。展厅虽小,但含金量高,被誉为中国美术馆皇冠上的明珠。小展厅、大视野,小作品、大境界,这才是美术馆人、美术工作者应该致力的方向。

    融通互鉴,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交流展,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超越文字的普遍性,是世界性语言。近五年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展,是美术馆行业的重要发力点。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的国际窗口,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其方式为“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首先要选择作品和艺术家,其次是怎样走出去,走到哪里?再次是走到那里干什么?近年来,中国美术馆打造了“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系列国际展,以“中国写意”为题,选择具有中国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作品,举办国际巡展。相对于西方古典的写实和现代的抽象,饱含中国诗性文化和哲学理念的写意美术,凝聚着东方文化超越客观物象直抵精神世界的智慧,体现着传统中国古韵和当代审美追求,也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语言。推动中国写意在国际社会传播,就本质而言,是艺术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的有效互动,从而在国际艺坛引起热烈反响。

    2016年,“中国写意”展在墨西哥举办期间,150余名墨西哥志愿者自愿接受中国美术馆专家培训,用西班牙语讲述中国故事,在墨西哥掀起“中国热”。观众纷纷评价,过去了解的中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通过本次展览看到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因为这里有传统、有现代。“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到法国、新加坡等地巡展时,观众对老子像、孔子像极为推崇,对表现当代生活的创新之作表现出极大热情。经典作品具有跨时空性,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为世界共享的普遍性。国际交流展,便在于让中国艺术经典,进一步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与“走出去”相对应的是“请进来”。近几年,国内与国外美术馆常通过合作,引进优秀展览,有时几个馆联合引进外展,以弥补一个馆势单力薄的不足。不出国门便可以品鉴国外美术作品,既让公众有更多机会感受国外艺术的魅力,也激发了国内艺术家于交流互鉴中对艺术的思考。例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美术馆纷纷举办相关主题展。中国美术馆从俄罗斯12家艺术机构借来70多件反映二战题材的美术作品,举办“胜利:1945—2015!”展;从德国7家文化机构借来百余件珂勒惠支作品,举办“黑白的力量”展。这两个展览,与“铸魂鉴史 珍爱和平”大型美术作品展相辅相成,中外美术辉映,让历史回响恒久悠长。

    国际交流要长效推动,还要有机制做保障。为此,中国美术馆近年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建立了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互换展览,共办论坛。在美的交流中拓展文明互鉴,已成为中国美术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2014年,中国美术馆确立了这样的办馆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这也是美术馆职能的集中体现。美术馆,是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任重而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要办好美术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人才建设,弘扬中国精神,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编辑:马晓阁

中华时代环球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华时代环球网:xxx(署名)”,除与中华时代环球网同意授权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本站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华时代环球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时代环球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zhsdhqw.org
  • 热点
  • 反腐
  • 法制
  • 国内
  • 国际

新闻及列表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