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堪称犀利、热辣的网文火了。这篇题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认为外卖业是塑料垃圾污染的罪魁祸首,还在文末提出了包括抵制外卖在内的多项倡议。
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说得太对了”。相信不少年轻人跟我一样,把一日三餐的绝大部分交给了外卖业。外卖一次性餐盒大多是塑料制品,送一次外卖还需要至少一个塑料袋。可想而知,外卖所用塑料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那些转发这篇文章的人,恐怕很多正是外卖的日常消费者。
但是,痛心疾首地自省之余,人们更有必要思考,泛泛地指责外卖业能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正如不开车不是治理雾霾的长久之计一样,在互联网外卖业改变很多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当下,要求人们不点外卖既不现实,也不合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外卖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垃圾污染不是什么新问题。那篇网文缺乏的正是对外卖与整体垃圾污染之间关联的论证。在互联网外卖发展之前,生活中大量塑料袋、塑料盒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垃圾污染。如今,外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垃圾污染,并没有科学严谨的统计。外卖的确是都市年轻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塑料制品的渠道之一,这些人同时也是互联网上的主流发声者,或许会因此夸大外卖造成的环境影响。如果把视野扩大到所有的产业,外卖导致的塑料产品需求增长未必有想象的那么多。
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假如没有外卖,与现在外卖相关联的污染会不会就此消失?会不会构成更大的浪费?以更多的污染替代摆在眼前的一种污染,显然不是抵制外卖的正当理由。
对很少自己做饭的上班族来说,如果不点外卖,要么在单位食堂里吃饭,要么在街边餐馆填饱肚子,总之,为了满足就餐需求需要实体场所。且不论因此对城市空间资源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就餐者外出吃饭耗费的时间、精力成本也不容小觑,甚至造成就餐时段更严重的交通拥堵等负面结果。外卖业发展以后,专业送餐员配送上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与就餐相关的浪费。
一种新产业的出现可能带来新的污染,但并不意味着旧产业就是纯粹的天然环保。那种认为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诗意的栖居”就毫无污染,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举一个例子,在印度,现代化厕所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多年以来,人畜粪便污染是让印度环境治理者感到头疼的问题。显然,只有现代化生活方式才能改变原始如厕方式的污染。
当然,我不是为外卖消耗大量塑料辩护,而是为了阐明对待环保需要形成全局观念,不能被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污染“一叶障目”。而对于外卖污染本身,不断演进的技术和方法,终究可以逐步减少餐盒、塑料袋的污染。
比如,以前一次性筷子多是木筷,生产筷子需要砍伐大量树木,现在,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一次性筷子都是竹制的了。竹子生长速度快,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强,较好地解决了一次性筷子的生态破坏问题。同样,餐盒和塑料袋也可以被更先进的方法替代。
更重要的是环保理念和日常习惯。如果长期在工作单位吃外卖,是不是可以常备一套个人餐具,让商家不必提供一次性餐具?外卖平台也不妨通过价格调节鼓励消费者准备个人餐具。对于塑料餐盒,如果把购买可降解材料纳入不可或缺的成本,就不至于导致“垃圾围城”。
攻击一个新产业很简单,协调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却需要复杂和微妙的平衡。外卖满足了都市年轻人的需求,是新产业和新生活方式的代表,令其为垃圾污染负主责并不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