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华时代环球网 ( www.zhsdhqw.org )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字画

水墨人物画的造型方式

录入日期:2017-11-16  阅读: 1117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水墨人物画贵在造型。

    形神兼备,造型就是对物象准确把控,也就是对物象整体结构的演示,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或表现客观对象以及画家心中意象的能力。

    绘画无疑是画者表达一种思想,画出心中意象的最便捷的手段和形式。因此,造型能力训练也成了绘画普遍采用的方式。虽然,绘画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人的因素,取决于画者的个性、生活的积累、艺术的修养和技法等多种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常常是绘画造型能力,它是联系画者、作品、观者的纽带,以视觉中形的表达手段来体现物象的神态。

    对一个优秀的水墨人物画家来说,宣纸上呈现的人物形态是丰富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便可一望而知。甚至,从画面上,还能读出人物内心的世界。也就是说,不但塑造了人的形,而且,通过形表达了人物的神。

    相较于花鸟画与山水画,人物画的创作尤为艰难。为此,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中直言:“凡画,人最难,次山水。”那么,在水墨画中,如何做到对人物传神的塑造呢?

    根据多年的绘画实践,我认为有三条路径可选,而且,这三条路径都通过了古今艺术家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创作成果。

    传统路径,也就是对国画的传承与光大。在灿烂的华夏文明史上,国画标新立异,涌现出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画家,从东晋顾恺之始,一路顺着南朝陆探微到隋代展子虔,再到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和南宋梁楷,最后到清末任伯年,每一个朝代,都有人物画的佼佼者亮相,他们用线条勾勒了一重天,给人物画涂上了丰富的底色。

    线条的表现手段是中国画的支柱。早在1000多年前,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论《古画品录》中就提出了“骨法用笔”,强调了线条的质量。其实,骨法就是心法,正如石涛所言:“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

    历代画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单就中国人物画的衣纹,就归纳有十八种描法。可以说,国画中,线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对客观物象的模仿,而是一种经过了描绘者头脑过滤、提炼、升华出来的产物,带有描绘者情感的烙印,因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概括性。

    立足传统,线描大师潘天寿倡导“造化在手”,强调人物画贵在捉形象,用灵动的线条给予笔下的人物丰富的艺术内涵。他是一位固守传统的大家,他的作品,无疑是后来者效仿的范本。

    素描路径,也就是西方的写实主义艺术。其创始人是徐悲鸿,艺术实践体系确立者是蒋兆和。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画是以线条构成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画是以团块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

    20世纪初以来的诸多人物画家接受了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的洗礼与启蒙,对传统人物画进行了变革,他们所创作的人物画无论是在思想情感内涵上,还是在笔墨语言和风格境界上都与古代人物画家拉开了距离,在他们的实践和影响下,一种现代审美形态的人物画风被构建了起来。

    甚至,徐悲鸿还旗帜鲜明地总结: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能够培养正确的观察与思维,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亦即科学的造型观。素描不仅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素描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种绘画形式,同时还是研究造型艺术规律与表现形式时的本质语言。

    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契斯恰柯夫热爱素描,是个唯素描论者。他断言:“任何一个立体形,都是由无数的、变形的、透视的平面所组成的。”

    西方绘画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如见实物一样。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同时,在画面的处理上,西方绘画强调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间,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这与国画的散点式有本质的区别。同时,西方绘画还把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准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所以,对于西方绘画来说,能否准确地运用透视、解剖和光学原理来描绘表现对象,是衡量作品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艺术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写实主义发展方向,为中国油画与素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如今,素描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表达形式,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上释放着强大的审美正能量。

    中西合璧路径,也就是在坚持中华文化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参以西画,从而创造出新的人物画面貌。

    倡导绘画以素描立本的徐悲鸿认为,线能使素描更有表情,更有力,更概括。线条是最有生命力的因素,全用光线的明暗是刻板的,通过线条和明暗的结合,才能赋予素描以力量与生气。这是他一贯提倡的“中画为体,西画为用”的融合思想。

    蒋兆和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他创作的《流民图》是中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佳作。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史诗般的撼人力量。

    在《流民图》中,素描的体面造型和明暗关系已和笔墨的勾、皴、擦、染紧密地结合起来,而笔墨不仅具有依附素描完成造型的作用,也有了形式美和自身表现性。他很好地解决了素描与笔墨的融合,完善了艺术表现语言,成为中国画史上融合中西艺术技巧的典范。

    以上三种造型路径,都是水墨人物画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无论从传统或素描中汲取营养,抑或是从中西合璧中优势互补,传神写照是水墨人物画最终的价值取向,也是绘画呈现的根本要义所在。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艺术作品的优秀,必须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有机统一,才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由此可见,一幅成功的水墨人物画,除了造型的精准,更要表现出人物的气韵风范,这就是传神写照的价值所在。

编辑:马晓阁

中华时代环球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华时代环球网:xxx(署名)”,除与中华时代环球网同意授权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本站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华时代环球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时代环球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zhsdhqw.org
  • 热点
  • 反腐
  • 法制
  • 国内
  • 国际

新闻及列表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