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华时代环球网 ( www.zhsdhqw.org )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康之声

不差钱的感觉,老舒坦了

录入日期:2017-12-01  阅读: 1268

文章来源:中华时代环球网

    农村扶贫如何进行?贫困农民如何增收?黑龙江抓住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契机,推进贫困县、贫困村农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以“粮改菜”“农变工”“光伏发电”等“产业+”的举措,完善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实践证明,发展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之一,全省产业扶贫正呈现加快推进态势。



    “过去在家种地,去年玉米收成不行,赔得一塌糊涂,想死的心都有。”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家住黑龙江省宾县永和乡连华村地局子屯的贫困户李长福依然心有余悸,“没成想,跟着村里的蔬菜大棚干,比种地挣得多多了,现在我这日子过得老舒坦了。”

    近年来,黑龙江大力推进贫困县、贫困村农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瞄准市场需求,向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产业调,向养老、护理等能分散和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调,向光伏、旅游、电商等新兴业态调,向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机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方式转,完善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粮改菜

    经济作物助致富

    李长福口中的“蔬菜大棚”,实际是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在蔬菜基地现场,记者看到,几十栋大棚里,黄瓜、香瓜、西红柿、青椒、甘蓝等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让整个蔬菜基地五彩斑斓。

    正在大棚内除草的女工王桂芬告诉记者,如今的收入是过去种地的3倍多:“以前种地撑死了一年只能挣1万元,现在我在这,去年一年就挣了4万元。冬天也能在温室里干活,一年四季不闲着,改掉了原先一到冬天就好打麻将的坏习惯,现在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一想到收入我就高兴。”

    “我们基地是‘粮改菜’的先锋,始终在探索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需要常年雇工150人,打短工400人,工人以当地农民为主,特别是针对贫困户,每年预留30至50个岗位,解决贫困劳动力输出问题,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至少万元。”永和菜业总经理李庆堂说。

    基地提供前期生产资料,贫困户负责种植、养殖,年底按照高于同等市场价格8%收购的“三步走”精准扶贫对策,先期所有的籽种、鸡雏、鹅雏、仔猪等均由公司赊给贫困户,待产品销售时扣回。“实行‘一对一’帮扶措施,企业采取从资金上扶持、从技术上定点指导、从销售上由龙头企业包销的方式,这就解决了市场销路的难题,彻底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李庆堂说。

    “宾县实施了包括‘绿蔬富民’在内的多项扶贫工程。2016年,全县新增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1.5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1.6万亩。特别是以永和菜业及常安营口村小农夫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体,基地发展到1650亩,吸纳周边村屯19名贫困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均实现了当年脱贫。”宾县扶贫办主任朱广文说。

    农变工

    月嫂护工能增收

    今年39岁的吕丛艳,是佳木斯市桦南县大八浪乡双鸭子村的贫困户。丈夫因病不能下地干活,连自家的地都看管不了。家中两位70岁的老人身体也不好,常年“绑”着药罐子,17岁的孩子在市里读高中,处处都需要钱。

    “去年,村支书找我说县里给贫困户办了月嫂培训班,吃住免费,还不收学费。我真没想到,这事彻底改变了我家的生活。”吕丛艳说,“培训结束后,县里就给我找了一份工作,当了一个月的月嫂,赚了4800元。拿到工资那天我激动得一宿没睡,那是我家过去大半年的收入啊。”

    吕丛艳告诉记者,月嫂也是能“升级”的。“干3单没差评每月就能拿6800元,这样累计着最高能拿12800元呢。”一年来,吕丛艳靠着自己的努力,不仅还清了家里的外债,还攒下了微薄的积蓄,“我终于体会到了不差钱的感觉。”她笑意满满。

    “我们在三年时间内培训了2086人,其中就业人数达到了1/3,月嫂就业400多人,养老护工就业50多人,其中贫困户就业将近90人。把月嫂、护工等工作形成产业,授人以渔,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桦南县就业局副局长李兵介绍说。

    面对“地不好种”的现实困难,桦南县实施转移就业扶贫,加快贫困劳动力培训输出。将“九大精准转移就业脱贫示范基地”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抓手,建成7个示范基地。仅“2017年春风行动”活动中就有800多名贫困群众成功转移就业。今年输送到哈医大肿瘤医院做护工的贫困户12人、在京从事月嫂的贫困户58人,月工资均超6000元;共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414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9049人。

    无到有

    光伏发电生红利

    走进佳木斯市汤原县太平川乡太华村光伏发电扶贫电站,可以看到,昔日闲置的空地,如今已有成片的“蓝板”平地而起;以往人烟稀少的村头,如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这些蓝色的板板,是农户分布式的光伏发电装置,可以在平房、库房或其他房屋顶安装使用,通过吸收太阳光,实现发电。”汤原县光伏办主任张少龙说,“这里生产的电力通过电力公司提供的双向电表,多余电量直接传送到国家电网,到今年年底,分红到每家农户就能有3000元,以后每年还将稳定增收,让贫困群体实现中长期收益。”

    张少龙介绍,汤原县17.4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是在全县5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个村建设一个300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共计投资1.5亿元。县政府成立了汤原县富农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该项目,公司运营所得利润全部给58个建档立卡村中的贫困户,每个村每年可以获取受益15万至18万元,带动贫困户46户至50户。全县能够获益801万元左右,可带动全县2670户贫困户脱贫。

    近年来,黑龙江把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按一定比例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贫困户可以持股参与生产经营或直接收益分红,既增加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积累,又让一些劳动能力较弱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直接享受到国投资金的政策红利。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通过产业扶贫,直接或间接带动975个贫困村、58.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占脱贫人口总数的49.2%。”黑龙江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实践证明,发展产业已经成为全省脱贫攻坚最管用、最稳定、最长久的脱贫举措之一,全省产业扶贫正呈现加快推进态势,只要一人没脱贫,扶贫工作就永远在路上。”
编辑:马晓阁
中华时代环球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华时代环球网:xxx(署名)”,除与中华时代环球网同意授权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本站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华时代环球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时代环球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zhsdhqw.org
  • 热点
  • 反腐
  • 法制
  • 国内
  • 国际

新闻及列表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