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见证鸦片战争的虎门大炮
上图是1957年8月出土于广东虎门贵立街的一门铁炮,现陈列于鸦片战争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炮身长2.5米,口径15.5厘米,炮身铭文清晰可见,“道光十五年”“广东佛山制造”“6000斤铁炮”,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普通的铁炮,却见证了那场改变民族命运的鸦片战争。
火炮是战争利器。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火炮,都是前膛装的滑膛铁炮,虽然制式和原理基本相同,但是每一个细节都有巨大差异。材质上,由于铁质不同,清军大炮硬度高、脆性大,不容易加工;英军火炮硬度低、脆性小,容易加工。铸造上,清军铁炮采用泥模铸炮法,这样生产效率低,大炮表面粗糙,内膛不规整,容易炸裂。而英军火炮主要采用砂型铸造法,生产效率高,内膛光滑,坚固安全。炮弹上,清军发射的都是偏小型的实心铁弹,而英军则大量使用爆炸弹和燃烧弹。射程上,清军铁炮只有短短数百米,像这样的6000斤的重型火炮有效射程才勉强超过1000米。而英军使用重型加农炮,最大射程可达4500米。射速上,清军发射一门炮弹需要6分钟的时间;而英军火炮射速高达3发/2分钟。
早在虎门之战前,林则徐和关天培已经意识到了清军火炮样式陈旧,发射效果一定不好,开始增修炮台、尝试铸造新式火炮。1835年,当关天培亲临虎门炮台检测新铸造的火炮时,让他没有想到的是,60门大炮炸裂10门,还有4门完全不能操作,更有一门大炮上的孔洞,竟能“装进四碗水”。
这样的大炮,在中英对战之时,清军哪里还有还手之力?
那是1841年2月26日,英军集中兵力攻打虎门。战斗打响时,清军多门大炮要么炮口哑火不能发射,要么炮膛发红轰然炸裂,当守台将士束手无策之时,英军乘势登陆,直扑炮台。年过六旬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老将军带领守台将士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直至牺牲时,老将军仍然双目不闭,双手拄刀,怒视英夷,巍然屹立,面对凛然不可侵犯的关天培老将军,连英军也鸣枪致敬,称他为“最杰出的元帅”。在这场战役中,由于武器的落后,清军死伤2000人,而英军只有5人受伤,时光流逝,这惨淡的一幕却永远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今天,这门饱经沧桑的铁炮依然守望着波光粼粼的珠江口。从它的身上,我们仍可以听见民族危亡的绝望呐喊,仍可以看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警示。中国要强大,中国军队首先要强大,这种力量来自于科技的进步,来自于武器的先进,更来自于我们身后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祖国。
编辑:马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