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华时代环球网 ( www.zhsdhqw.org )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鸿儒良医武之望 中国医药学的杰出代表

录入日期:2018-02-15  阅读: 2577

文章来源:西安晚报

    中国医药学堪称一座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至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出现了门派林立、名医辈出、著述颇丰的鼎盛局面,武之望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明代进士 为官清廉

    武之望(1560~1629),字叔卿,号阳纡,明代陕西临潼县阜广里广阳屯(今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广镇堡)人,关中鸿儒,著名医学家。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他为官清廉,宦海沉浮30多年,不改正直本色。他博闻强记,著述颇丰,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造福苍生,先后有《济阴纲目》《疹科类编》《济阳纲目》等近200万字的医学著作问世。他热爱桑梓,编纂的《临潼县志》和倡建的栎阳桥保存至今。

    在家乡武屯镇广阳村,武之望的大名可谓家喻户晓,400多年来,当地百姓对这位名医大儒的事迹津津乐道。如今已年过九旬的武之望十二世孙武也夫先生说,除医学成就外,先祖武之望在政治、军事、方志、文学、音律、书法等方面也颇有建树。“我幼年时,家道虽已中落,然家中尚有先祖医著等古籍数百册、明清字画数十幅,皇帝圣旨、古玩多件,《武氏族谱》一套。可惜‘文革’中这些珍贵遗产连同先祖塑像、墓园被毁无余,每念及此,无不心痛怆然。”改革开放以来,武之望的医著被国家多次再版,其学术思想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近日,由著名书法家钟明善题写书名、阎良区政协新编文史资料《儒医武之望》付梓出版,该书主编李飞、南海洋在参阅70余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对武之望家世源流、生平事迹、医学贡献、存世诗文、交游子嗣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证研究,精心编辑,使该书成为目前国内首部全面记述武之望先生的研究专著。

    “地以人而名贵,人以地而扬名”。据专家考证,武之望的先祖世居陕西白水县,后因战乱迁居至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广镇堡。广阳村北曾是秦汉栎阳城所在地,因商鞅在此变法而闻名。其南有清河,北、东两面为石川河,“两水环抱,中据其胜”,可谓一方灵秀之地。武之望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从小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尤喜司马迁和苏东坡的文章。其族叔武带川时为当地名医,精通医术,武之望常求教于他。

    明万历十六年(1588)八月,武之望在西安西门内的陕西贡院参加乡试,一举考中解元(举人第一名)。次年春,他赴京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1590年,武之望走上仕途,任霍丘(今安徽霍邱)县令。武之望上任后,缩减公费开支,减轻人民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连偷盗者都绝迹了。他离任后,当地民众为其建立生祠以纪念。

    武之望是关中人,他长什么样呢?据康熙本《江都县志·名臣传》记载“之望长身玉立,丰采映人。政和教肃,士民安之。”他身材高大挺拔,风度超群,一身正气,对上不谄媚,对下不傲慢,磊落果断,许多人想走他的后门都碰了壁。武之望因政绩卓著,后来被提拔到吏部,任考功主事,次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此时的他意气风发,荣归故里时也让村人十分羡慕。

    宦海沉浮 心系桑梓

   然而,好景不长。在吏部任职期间,武之望因“生平正色,立朝不为朋党,遇事独断,曾不依违两可”,故而遭到排挤,后调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官场的复杂斗争,使他苦闷不已,遂称病回归故里,时在1603年。

    回到家乡后,武之望闭门苦读,潜心研究医学,为民诊疗。他撰写的《济阴纲目》五卷本中所存医案多例,足见其下的功夫之深。万历三十四年(1606),家乡麻疹大流行,发病急骤,幼儿均患,农村无医无药,乡民愁苦不堪。武之望的一个孙子年仅两岁,也患此疾,全家人心急如焚。武之望到处寻找医书,发现管所著的《保赤全书》后,如获至宝,他认真研读,检索处方。配了几剂药给小孙子服后,没想到麻疹透发,热退病愈!武之望用同样的治法为家乡儿童治病,无不药到病除,一下救活了近百名儿童,他的名声传遍四野八乡,一时求医者络绎不绝。在此期间,武之望还查阅典籍,广搜博采,编纂成《临潼县志》四卷,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海内登坛思国士,中朝题柱记仙郎”,正如武之望归故里时,其好友陈邦瞻在南京送别他时所作的诗句一样,朝廷没有忘记这位忠臣,准备将他二次起用。1609年,也就是武之望回故里的第6年,他复出了,再次担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同年任兵部员外,次年任郎中。在之后的几年,武之望不断被委以重任,然而由于官场争斗、同僚倾轧,性格耿直的武之望难以立足。1626年,他一连三次上疏乞休,皇上恩准他回乡养病。

1    628年,武之望病假已满,二次复出,出任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兵部侍郎,并总督陕西三边(陕西、甘肃、宁夏)军务,可谓位高权重。

    三边总督号称“天下第一军门”,故里群众至今仍尊称武之望为“武军门”,总督府设在宁夏固原。武之望本想凭自己的才干整饬边防,安稳民心、报效国家,但由于当时明朝廷已是国库亏空、腐败滋行,致使百姓赋税沉重,流离失所,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这一切,让年近七旬素来体恤民疾的武之望忧郁成疾,崇祯二年(1629)三月十二日(公历4月15日),武之望在宁夏固原三边总督府病逝,享年70岁。他去世后,归葬故里,被祀为乡贤。

    武之望生活在明代后期,当时政治黑暗,朝纲不振,他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他两度出仕,宦海沉浮30余年,最终以其正直清廉的形象留在世人心中。

    解民病痛 杏林一杰

    武之望不仅是一位大儒忠臣,更是一位解民于危困的良医。不论是回乡休养期间,还是戎马倥偬的任上,他从未放弃医疗实践和著书立说,最终成为杏林一杰。

    在武之望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武之望为群众诊疗疾病的轶闻趣事。临潼区交口街道的贺定一先生讲述过一个武之望“移搭手”的故事。说是明朝时当地有个人叫刘诚,长年在兰州做生意,有一年回家过年,让武之望给他检查身体。武先生说:“你身体眼下虽然很好,但七八月间要害搭手病。”搭手就是背部生疮。刘诚听了很紧张,但他还要回兰州做生意,在家不能久待。武之望说:“我给你把疮移到小腿上,兰州医生如果给你当一般疮治,千万别治,谁认定是搭手,才能治好。”到了七月底,刘诚小腿上果然生了一个疮,当地许多医生都认为是一般疮,只有一个落魄的乡村医生认出是搭手病,并对移搭手的名医赞不绝口。刘诚的病治好了,而武之望妙手移搭手也在医界传为美谈。

    作为关中名儒,武之望的文学造诣颇深,有不少精美的诗文留存于世。有一年,武之望登上临潼骊山,放眼四望,吟诗一首:“苍翠郁嵯峨,石根带薜萝。龙蛇巢树杪,虎豹宿山阿。夕阳穿林迥,芳菲铺地多。崖迷去路,隔听樵歌。”被当地诗人所推崇。

    武之望一生坎坷,他为官、从医,就是想以己之力营造朗朗乾坤,解百姓于病痛之中,然而现实的污浊让他忧愤难抑,他曾作《初秋有感》一诗表达这种心情:“我爱秋天好,人嗟生事亏。郊园资虎豹,血肉厌狐狸。竭泽鱼堪痛,焚林鸟尽悲。倒悬阿日解,一问为凄其。”

    个性耿直的他,在许多作诗中表达了对无辜遭贬的愤愤不平,对当权者良莠不分的谴责,更透露出对前途的迷惘担忧,以及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前贤的追念。

    立碑故里 追念先贤

    由于武之望学识渊博,官位显赫,清初武氏族人将他祀入宗祠,武氏宗祠在1862年于战乱中遭到毁坏。1914年,武之望的第九代孙武钧召集族人重修宗祠,使之成为当时临潼渭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宗祠。经历岁月的沧桑,目前存世的仅有1917年武钧撰文的“临潼武氏重修宗祠碑”,碑身通高3米多,碑首上雕有螭龙,碑文已斑驳不清,碑座残损,此碑现存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村中有老者称自己曾在武屯镇泾惠渠上一水泥桥侧见到一块诰命碑,碑文系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九日,武之望任江都知县时,皇帝敕赠武之望父母的一道圣旨,原立于武屯街南武之望父母坟前,该碑现被当地一村民收藏。

    武之望之墓在今阎良区武屯镇东约7里的中合村,现在此处已成村民宅基地,武氏后人准备出资重修,打造“鸿儒故里”文化名片。

    在阎良城区南6公里清河上的栎阳桥,为青石砌成,长30米,是1627年武之望在家休养期间倡议修建的。当时清河水滔滔奔流,乡民们过河要来回摆渡,十分不便,不小心就会掉进河中淹死。栎阳桥的修建,不仅方便百姓出行,也使之成为渭北的交通咽喉。之后栎阳桥经历数次加固整修,得到精心保护。

    武之望博学广识,整编医著,解救人民群众于病苦之中;他热爱桑梓,“事关地方利弊,则慷慨切陈”,修志建桥,造福乡里;他为人平和,从不以才能势位欺压他人,品德高尚。武之望先生纪念碑如今矗立在阎良区武屯镇文化广场,由其后人捐资所建,同乡文化学者李飞、南海洋撰写碑文,成为人们追念先贤的所在。
编辑:马晓阁
中华时代环球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华时代环球网:xxx(署名)”,除与中华时代环球网同意授权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本站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华时代环球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时代环球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zhsdhqw.org
  • 热点
  • 反腐
  • 法制
  • 国内
  • 国际

新闻及列表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