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华时代环球网 ( www.zhsdhqw.org )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大病小病看不了社区医院遭质疑 人大代表:他们没动力怕担责

录入日期:2017-03-25  阅读: 850

文章来源:中华时代环球网

   中华时代环球网北京3月12日“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 85%以上地市。”


    对于当前群众非常不满的基层医院和分诊医疗的状况,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接受未来网记者专访时说:“一方面是儿科医生和儿童医疗资源的严重匮乏,大医院人满为患;另一方面是我国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浪费,病人都涌向专科医院和大医院,造成难以调和的矛盾。”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

    社区医院为了不担风险把儿童向外赶

    据北京市西城区的申女士介绍,有一次,她带着孩子去社区医院看病。还未进门,外面的一个男性工作人员就问看什么病?申女士说:“孩子脸肿了,还有小疙瘩,麻烦您帮忙看看是什么情况?”该男士说我们这里看不了。

    申女士解释说:“应该不是啥大问题,想让医生看看是不是药物过敏了?”诊室里一个值班的年轻姑娘接待了申女士,并告诉她:“我们这里看不了,你还是去大医院吧。”

    申女士只好带孩子去了最近的一家三甲中医院,挂完号进去以后,医生问“孩子怎么了?”听完申女士的讲述,该女医生头也不抬地说:“我们这里药不全,你赶紧去儿童医院吧,离这里只有几站,现在去可能还来得及。”

    转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只能舍近求远,打车去了北京儿童医院,结果医院的门诊号已经放完了,要想看病,只能花300元挂一个特需专家号。“长个痘痘社区医院和中医药都看不了,把患儿赶到儿童医院,社区医院还能干啥?”申女士特别无奈,“这样的医院不就是摆设嘛。”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脑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表示,“病人之所以被推到儿童医院,是分级诊疗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他们主要是怕承担责任,这一定程度了增加了儿童看病难。”

    周海波告诉记者:“分级诊疗实施不下去既和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有关;又与国民普遍存在急躁意识有关;而且社区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完全是财政拨款,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医务人员怕担风险,就把病人向外推。”


    代表建言:完善绩效考评 打破大锅饭

    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院长,周海波详细介绍了现在儿童看病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现在孩子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些完全可以在社区解决,但是社区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有限,那里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儿科的培训,所以对儿童的医治水平更有限,为儿童看病还是非常欠缺的。

    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孩子生病,全家跟着着急上火,如果孩子发烧3-5天一家医院不能退烧,可能马上会转去广州儿童医院。尽管我们是三级甲等医院,家长还是更愿意去儿童专科医院。

对于儿科面临的问题,周海波深有感触。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周海波认为:“只有加强社区医院儿科医务人员的培训,才能实现分级诊疗的分流效果。”他建议社区医院打破吃大锅饭的现状,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激发社区医疗的活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儿科医生短缺 成为儿童看病难最大短板

    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约为0.43人,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2000多名儿童。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49人,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0.85-1.3人)。儿童看病难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难题。

    周海波告诉记者,造成儿科医生荒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儿科用药少,诊疗项目少,儿科基本属于综合医院的亏损科室,相当于扶贫对象,医院也不愿意加大投入。据了解,医院的收入来自财政拨款、药品价格加成和医疗服务价格(如手术、诊疗、护理、康复挂号等医生手工服务费用)三项。而来自财政的补助很少,一般占5%;儿科的用药少,利润小,政府又取消了医院药品加价;儿科医务人员的服务价格与劳动付出不匹配。

    “干最累的活、担最大的风险,却拿着低于他人的收入,没人愿意干也就是正常现象。”周海波说,广州市人民医院儿科和妇产科每年接诊人数约50万人次,医护人员只有约400人,而医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每天工作量很大,综合医院儿科的亏损以致于广州市不少大医院都取消了儿科。

    第二种是家长对儿科医生看病的要求高,医闹纠纷多,风险大,医生的工作环境差,没人愿意干。

    第三种是90年代我国取消了儿科专业,读医学院的人多选择到内科、外科就业,不是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选择儿科。

    “解决儿科慌还需要政策先行,提高待遇,吸引更多人主动从事儿科工作。”郭新志告诉记者。

提高待遇是根本 培养儿科医生是源头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缓解儿科荒。但是,业内人士表示,让看内科的人看儿科,医生的收入会大大降低,没有全科或内科医生愿意从事儿科工作。

    周海波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医院引进人才时,外科要求博士学历,内科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儿科则是通过5+3大学本科毕业医生,如果是儿科的硕士研究生,医院还提供安家费,这样每年才能勉强招到几个人。“人才录入门槛不一样,很优秀很有能力的人就不愿意选择儿科,一般不能到内科的人,可以选择去儿科。”

    周海波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大家愿意从事儿科医生,必须要让他们有职业的尊严和荣誉感,有体面的收入,体面地生活,社会上得到尊重,使付出与收入相匹配。首先是培训内科、外科或全科医生,让他们能看儿科病,但这是临时抱佛脚的短期做法;第二,加快培育儿科研究生,增加本科业生去大医院培训的规划培训指标,这是中期做法;第三,尽快恢复儿科专业,扩大儿科的本科招生,这才是切实解决儿科医生短缺和儿童看病难的长久之计。

编辑:蔡学斌


中华时代环球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华时代环球网:xxx(署名)”,除与中华时代环球网同意授权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本站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华时代环球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时代环球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zhsdhqw.org
  • 热点
  • 反腐
  • 法制
  • 国内
  • 国际

新闻及列表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