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后来韩王成被项羽诛杀,张良最后一丝希望彻底幻灭了,便下定决心再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寻找能读懂自己、领悟力很好的刘邦。张良需要的是领袖,只有找到具备帅才气质的领袖,他的奇谋及战略思维才能得到发挥。当他找到刘邦时,受到热烈欢迎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从此,张良辅助刘邦,心无旁骛,奇谋迭出,刘邦的事业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韩信与陈平,前者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后者强于临危应变。最初都是在项羽帐下打工的,但项羽给他们的却只相当于中下级军官这样的级别,韩信、陈平俱感憋屈才转投刘邦的,他俩来到汉营后,刘邦封韩为大将军、陈为高级幕僚,使他们尽显其才。刘邦在与项羽的争雄中,在相当一段时间处于劣势甚至几次濒临绝境,但由于有张良、韩信、陈平等这帮杰出人才的辅助,从容应对,数次化解困局。
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刘邦从善如流、虚心纳谏,这正是他的竞争对手项羽所缺乏的。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可谓一语中的。作为帅才,不仅要善于识人用人,而且要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并作出决断,这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有一次,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困住,他忧心如焚,这时陈平向他献离间之计,他当即允诺。于是刘邦向楚军提出谈判要求,项羽便派来使者,接待的汉军随即安排了上好的酒席。然后上来几个汉兵:“你们是项王派来的还是亚父(项羽的首席谋士范曾,为人老谋深算)派来的?”楚使说:“我们是项王派来的。”汉营随即将酒席撤了,换上了差的酒席,并说:“我们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呢!”楚使一肚子气地回去向项王诉说委屈,武功盖世但头脑有些简单的项羽果然中计,随即怀疑亚父与汉营有勾当,气走了亚父。项羽此举,可谓亲痛仇快。刘邦趁楚营“内讧”之际,乘机脱身。
楚汉相争,在相当一段时间项羽处于强势。汉王刘邦为了对付项羽,便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相约共同对敌,韩信、彭越虽口头应诺,但在两军对决时却迟迟不肯发兵,刘邦觉得很郁闷。张良献计说,他们没有得到实际的封地是不会卖力的,大王允诺与他们平分天下,这事就肯定好办了。聪明的刘邦深以为然,便依张良之谋,向韩彭许诺:打败项羽后,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陈地以东的三齐之地完全归附齐王,睢阳以北直到谷城地域归梁王”。韩信、彭越得到封地许诺后,马上来了精神,旋即带兵猛进,与刘邦一道将项羽困在垓下,并将其逼上绝路。
大汉刚立国,不断被北方匈奴侵扰。汉高祖愤怒之余,亲率三十万大军征伐。却不幸中了匈奴冒顿单于的诱敌深入之计,汉军在山西大同西的白登山被四十万匈奴精兵围得水泄不通,困了七天七夜,汉军危在旦夕。关键时刻还是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妙计──用重金疏通冒顿单于非常宠爱的王后并离间之,说冒顿单于来攻汉无非是垂涎中原美女。单于王后果然醋劲大发,逼丈夫退了兵,汉军才成功脱险。随后,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于是汉匈之间便有了十几年的平安日子。
正如刘邦在平定江山后的一次庆功会上所言,他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其根本原因在于他重用了三个人中之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堪当帝师的张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堪称一代战神的韩信;将后勤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的萧何。相比而言,项羽在这方面就逊色多了,他手下唯一老谋深算的范曾,虽名份上是项羽的亚父,但关键时刻却不纳其言,最终把亚父逼走并气死荒野。如此不善待人才,项羽焉能不败。
刘邦与项羽,在秦末政治斗争的舞台,刘邦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得很好,当第一把手就得善于决断,善于识人用人,善于团结部属;而项羽却将自己的身份弄反,他常逞匹夫之勇,冲锋陷阵,却不善识人用人,更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令人徒生感慨。概而言之,刘邦是将将之帅才,项羽只能是将才。刘项之争,谁胜谁负便不言而喻了。
编辑:马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