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是天下文人向往之地。盛夏时节,我应湖北省文物局之邀来到秭归朝拜。因建三峡大坝而搬迁新建的屈原祠,仍保持“清烈公祠”山门的原貌,但楼阁亭台,依山傍水,规模比原址更开阔壮观,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景区。
我对屈原的崇拜缘于年轻时阅读 《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吾辈起过很大的励志作用。但更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民生的关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忧国爱民思想,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的磨砺,我愈发领悟到这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求索精神的可贵。正是他这种养天地之浩然正气,熔铸于灿烂辉煌千古不朽的《楚辞》,成为中华浪漫诗风的源头。
屈原祠原址据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记载:“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原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这是汉魏以来关于屈原故里最具体的说法。唐代始建祠,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自元、明到清代历任州官,对清烈公祠进行维修,并告之州民“岁以五月五日致祭”。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曾写凭吊诗,云:“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从秭归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巴蜀和荆楚的交流融合源远流长。屈原故里离巴东近在咫尺,巴蜀奇丽的山川酝酿了神话和巫风,这里的人们喜欢演唱热烈婉转的歌谣,舞踊激情迸发的诸神,传诵巴蜀文化的浪漫气质。巴蜀的图腾为凶猛的老虎,兵器铜戈极为锐利,广汉三星堆青铜文明,显示其彪悍和强势。这种散发着浪漫气息的文化不断向东西两侧推进。荆楚以凤凰为图腾,志高气傲,楚人曾长期遭受殷人、周人的歧视和侵伐,周天子仅封楚人“子”这地位极低的爵位。但楚人依靠不屈不挠的斗志,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终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在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礼器铸造、精美绝伦的丝织刺绣、巧夺天工的漆器等文物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楚王陵车马坑的壮观场景,可谓惊心动魄,为荆楚文明的经典。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影响了人。地域文化的积淀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在秭归,我看到不少带有巴蜀和荆楚两种文明印痕的虎钮镦、铜戈、凤凰等器物,在三峡库区抢救性发掘时也不断出土。由此可以想见,巴蜀、荆楚两种文化,对屈原的坚毅性格及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过积极影响。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又与中原文化交流联系,随着周邻文化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各地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在文化发展的波涛中,涌现出伟大的屈原。
1976年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清烈公祠”迁至归州,更名为“屈原祠”。后因三峡大坝建设,屈原祠迁建于凤凰山上,面向东南,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占地约500亩,比原来的规模扩大了五倍以上。有山门、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现在将秭归24处峡江古村落中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集中搬迁于此。这里的景色更为雄奇秀丽,面对高高耸立的三峡大坝,放眼望去,波光粼粼,高峡出平湖,风光无限好。
说起屈原祠选址问题,当年主持选址搬迁的考古学者王风竹先生说,为了给屈原这位世界名人找一处风景秀丽的纪念地,他们跋山涉水,沿着长江南岸一路寻去,找到合适的位置,却都因规模、交通诸原因而被搁置。最终只能将文物部门准备建设“三峡文物保护中心”的地方腾出来建屈原祠。我问王风竹先生当时遇到最大麻烦是什么?他说,要对那些对于文物保护有偏见以及一些缺少文化或无视文化的决策者做大量的说服工作,乃至在论证过程的各个环节斗智斗勇,为此忍受了不少委屈。他们希望多保留一些具有浓郁峡江地方特色的民居、牌坊、祠堂、寺庙等,让后人知道秭归百姓世代生活的场景和民间习俗,记得自己的根。但这样的搬迁费时费力费钱,有人认为,这些破旧建筑有何用处,浪费人力财力。王风竹他们软说硬磨,终于获得理解,将具有代表性的老建筑整体拆迁,保留了秭归先民的生活状态。如果当时不坚持的话,这批古老典雅的建筑群将全部沉入江中。
漫步长江岸边,仿佛走进昔日的古镇。我看到了秭归的旧祠堂、店铺、民居,颇感庆幸。其中一座四不像的中西教堂有一百多年历史,因当时的建造者并没有见过西式教堂,只是根据想象,建造起这奇怪的古建筑,但人们依然可以从中了解到上世纪初基督教深入中国内地的状况。
晚清时曾有人质疑屈原是否存在,甚至怀疑司马迁《史记》的真实性。对此,我与当地学者进行了交流,当地熊屈姓氏有数万之众,他们都自认屈大夫为先祖。东晋时期屈石墓出土一尊越窑战马,精致至极,这表明屈原后裔一直在此生活。我第一次见到如此造型的越窑瓷器,可见墓主地位不低。
北宋邵博《闻见后录》云:“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屈原祠内的“屈大夫墓”,是一座衣冠冢,石阶并不高,墓也不算大,但修缮保存完好,朴素而清雅,为乾隆时期的形制。上方有横式楷书“屈原墓”三字。因年代久远,且墓碑石质极差,碑文的内容已模糊不清。蒙当地政府邀重题“楚三闾大夫之墓”,我既受宠若惊,又心存敬畏。夕阳西下,我仍伫立在屈原墓前。遥望滚滚长江奔流东逝,我仿佛看到端午千艘龙舟竞渡。巴风楚韵孕育屈原这位伟大诗人,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爱民,身首在水中,魂魄却长留人们心中。
编辑:马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