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结构由“单人流动”变为“举家迁徙”。统计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随迁率达40.37%。专家认为,未来10至15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随迁率将不断逼近、直至超过留守率,城镇教育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潜在就学压力。
“想问问入学都需要办些啥手续,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对方说教育局的文件还没下来。”
“教育局说会统一分配,要是分配的学校离家太远怎么办?”
“说是不要‘借读费’,可亲戚朋友提醒说,要拿到一个好的学位,多少还是要准备些费用的。”
尽管距离今年小学秋季入学还有5个月,为了孩子能够如期入学,进城务工的人们早已纷纷行动起来,联系教育局,联系学校,向有经验的学生家长打听。
1、在城市上所学校不容易
李小英至今对三年前的一通电话记忆犹新。
“你工作单位不在我们所属的学区内,你的孩子不能报到入学。”电话是李小英为女儿申请学位的小学打来的。接到电话后,李小英一下子慌了神。这一天,已是该学校秋季入学报名的最后日子。
李小英一家的户籍在周至县,工作地在临潼。为了能把女儿带在身边照顾,当年暑假之前,李小英就根据临潼区这所学校张贴的通知,向学校提交了所需的全部材料,包括居住证明、务工证明等。
“周至老家已经办了流出手续,工作所在地申请的学校又不提供学位,孩子到哪儿读书呢?”李小英很是迷茫。
如今,刘峰也陷入了李小英当年的焦虑中。
刘峰一家租住在西安市碑林区已经十多年,户籍在商洛农村,女儿正在西安市的一所民办幼儿园读大班。过去的一个多月,刘峰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自己租住地周边的小学。
“真怕孩子上学的事被耽误了。”刘峰说。
为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可上,4月1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坚持“以流入地为主相对就近入学,以公办学校为主免试入学”的原则,实施以居住证为主的“四证审核”制度,由各区县教育局协调排位。“四证”即户籍证明、居住证明、务工证明、流出证明。
看到这个通知,刘峰给碑林区教育局打电话咨询得知,相关证明需在5月份备齐,到指定单位登记。虽然现在已经拿到了“四证”,可刘峰心里还是没底。他担心,即使一切顺利,拿到了入学通知,可如果学校分配得太远怎么办?
“我本身工作时间不固定,学校在近处的话可以让孩子放学先留在托管班,要是太远,接送会很不方便。”刘峰说。
谈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表示,尽管目前的制度设计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但尚不能充分覆盖所有对城市义务教育有需求的随迁子女。比如,“四证审核”对父母双方都做出了要求。父母一方在城市打工,希望孩子在城市就读就会被排除在外。
2、再也不是留守儿童了
尽管在入学上面临着诸多门槛,可为了让孩子不再做留守儿童,进城务工者们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曾在入学报名截止前最后一刻被学校拒绝的李小英,跑遍了所有能找的关系,最终还是将孩子留在了自己身边读书。
“在老家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孩子他爸只有假期才能偶尔回家。太长时间没见到我们,孩子甚至会在半夜爬起来哭。老人不会跟我们说这些,还是有次孩子说漏嘴了才知道。”李小英说,“现在孩子只要和我们在一起就非常知足,你从她的眼神和笑容里就看得出。”
让李小英下定决心把孩子留在身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老家,爷爷奶奶只要看着孩子吃饱了饭、不生病就行了。现在,我和她爸多多少少还是能给她辅导些功课。农村的学前教育毕竟比不上城市,女儿刚开始学得也很吃力,现在虽然还是和城里孩子有差距,但已经比开始时好了很多。看人家给孩子学这学那,我感觉能给予孩子的太少了。我们手头不宽裕,只能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李小英说。
由于工作是白班、夜班交替,常常很晚才能回家,李小英给女儿报了托管班。女儿下午放学过去吃了饭、写完作业之后自己回家。李小英坦言,很羡慕一些孩子的父母是双职工,每天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在为女儿积极准备各种入学所需手续的同时,为了确保能够获得一个西安市区读书的学位,刘峰也在通过自己的各种人脉关系,打听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息。尽管家里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不到5000元,刘峰还是取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时刻准备着为孩子缴纳可能会有的赞助费。
“只要孩子能够按时入学,哪怕要我们出些借读费呢。”刘峰说,“包括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内,我们一家五口都在城里了。如果在城里上学的问题解决不了,就算想让孩子回老家也回不了呀。”刘峰和妻子已经来西安打零工十多年,父母更是在20多年前就来到西安务工。农村老家如今只留着个户籍和空房子。
3、入学仅仅是个开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的人员结构由“单人流动”变为“举家迁徙”。一些务工人员的后代更是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统计数据显示,在西安,2016年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的入学新生中,非西安市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35.93%。在未央区、灞桥区、莲湖区,这个比例更是达到半数左右。
入学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尹小俊看来,相对本地户籍的学生,随迁子女在求学过程中背负着更多的外在压力。从农村进入陌生的城市社会,他们需要在适应教学环境和城市生活、进行自我的重新定位和角色转变上付出更多时间、精力成本。如果适应得不够好,可能带来心理问题,对学习造成影响。
在接受采访时,一位老师也坦言,受此前生活和教育环境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他们的父母由于工作时间和文化水平等因素所限,给予他们的监督和辅导也相对较少。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他们参加的课外辅导也比较有限。这些因素致使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整体上与本地学生呈现出一定差距。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对媒体表示,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推进,加上全面二孩放开、学龄人口流动等政策的实行,未来10至15年,农民工子女的随迁率将不断逼近、直至超过留守率。城镇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潜在就学和升学压力。
“学生的户籍所在地和学校所在地的空间分布不匹配,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化加快过程中,本就分布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更难应对大量人口涌入带来的教育需求。”尹小俊表示。(陕西日报记者 康传义 见习记者 孟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