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南依秦岭、北邻渭河,辖9镇1办、136个村、14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7万,总面积1139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六山一水三分田”。拥有“中国钼业之都”“少华山森林公园”“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渭华起义红色教育基地”五张名片。虽然2015年完成了撤县设区,成为渭南市辖区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区域仍在农村,农业产值占比较大,县域经济特征比较明显,如何推动华州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思考。
华州区以绿色为底板,着力打造品质新城
现状与机遇
“十三五”以来,华州区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94.98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111.98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5年间年均增速6%。特别是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2%,排全市第3位,人均GDP达到41956元,增长13.4%,2017年至2021年总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0.7%。2022年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5.25亿元,增长9.7%,增速排全市第1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5亿元,增长72.3%,增速排全市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6%,增速排全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增速排全市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增速排全市第10位;财政收入完成3.89亿元,增长140%。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纵观全局,华州发展也面临诸多机遇。一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华州争取中央及省上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实施,加速了西渭融合进程,将进一步推动西安产业向渭南布局,特别是西渭东区建设的积极推进,为华州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三是渭南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八大工程”和“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奋斗目标,将有力推动华州发展。四是与陕旅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的经济增长极将会很快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全区党员、干部人心思进,干事创业劲头足、热情高,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虽然华州区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经济发展不强不优,新旧动能接续不足。经济综合实力不大不强,2021年人均 GDP 仅占全国的 51.89%、陕西的 55.65%。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低,规模小、附加值低,产业化和多样化程度不高;工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长,除金钼、陕化外,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较小,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现代服务业培育不足,结构上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高端服务设施不足,整体竞争力偏弱。缺乏大项目、好项目的牵引与带动,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长期依赖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类项目支撑的发展格局未从根本上改变。
二是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城市化水平不高。撤县设区衔接与理顺工作抓得不紧,区的形态、构架及运转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心城区服务与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有断头路未打通,集中供水、供热尚未实现全覆盖,城市民生仍有不少短板弱项,城市承载力和人口聚集力不强;城乡发展不平衡,镇区及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华州税源结构单一,主要依靠金钼,财政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随着干部职工工资、各类民生补贴提标以及重点发展项目资金需求不断增大,财政支出需求增长快于可用财力增长,财政十分拮据。加之各类债务负担沉重,除已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债务系统内债务外,融资平台公司举借债务、应付未兑付专款、项目工程欠款、PPP项目未来支出责任等政府债务逐年增加,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
四是营商环境不够优化,发展要素保障不足。各类规划不明晰、不精准,土地供应保障不足,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招才引智力度不大,专业化、专门化人才缺乏,直接制约华州长远发展;部分干部本领有待增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华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思考与措施
站在重要历史节点,华州将以建设“现代品质新城、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高地、生态田园城市典范、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四大任务为抓手,统筹发展和安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以宜居为目标,打造现代品质新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力争到2026年,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体系全面建立,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一是做好“融”字文章,优化城市布局。主动融入大西安都市圈,主动承接西安产业梯次转移,力争构建研发在西安、生产在华州的产业协作机制,打造农副产品供给“仓储中心”,积极分享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红利。坚持中心城市定位,争取市级教育、医疗、科研和城市服务等企事业单位落户华州,推动华州与临渭一体化发展,实现规划、交通、生态、信息、服务同城共建共享,着力打造东部主城区板块。全力支持曲江管委会对西渭东区进行托管,谋划储备西渭东区建设项目库,努力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共赢。二是做好“质”字文章,提升城市品位。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建公园、广场、绿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打造既具文化味、烟火气,又体现现代城市新气象的特色街区。改造提升饮水管网、公共广场、停车场、集中供热、城区气化、公厕等公共设施,全面提升城区市政公用设施供应保障能力。完善城市生态绿地和廊道系统。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华州特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三是做好“精”字文章,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定城市容貌、市政设施等管理标准,做到区别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精细化保障。建设智慧社区,全面推行“互联网+服务创新”智慧治理模式,充实社区工作队伍,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理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以物管小区智能化,单位自建小区市场化,“三无”小区规范化等措施,提升全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健全完善智慧停车体系,提高车位利用率和停车便捷度。加强环境卫生日常清扫保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四是做好“强”字文章,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本镇产业发展、服务“三农”的综合能力。推进杏林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瓜坡镇加快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依托精细化工园区,推进镇区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镇区综合承载能力。推进高塘镇建设省级文化旅游名镇,依托渭华起义景区,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打造农旅融合样板镇。金堆镇加快独立工矿区建设,完善工业旅游及乡村旅游设施,聚力打造“中国钼都·山水金堆”。
二、以质量为主导,打造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高地。坚定不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力争到2026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一是推进精细化工高端化发展。加大醋酐、助滤剂等化工辅料国产化研发力度。全面布局高效、增值、环保的高端化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发挥陕化集团基础产业优势,开发中间产品及下游产品,补强发展短板。支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精细化工下游产业链条。二是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依托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积极建设集基础研究、工程研发、产业应用于一体的工业化试验生产基地。加快富余煤浆应用工程及工业化试验示范新材料生产线建设,推进石墨烯固体、超级活性炭等新材料开发生产。依托金钼集团生产中产生的矿渣,积极引进下游生产企业开发钼基新材料。发挥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项目的规模集聚效应,逐步引进电池正负极材料上下游企业。三是支持钼产业升级改造。加快独立工矿区建设。着力推进金钼采矿选矿技术改造,提高钼资源采选价值。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与矿山开发技术深度融合,推进矿山信息化、数字化与自动化建设。四是加快工业园区规范化建设。实施精细化工园区整体提升,新建园区道路、供热站、天然气门站、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敷设给排水管网、电力线路、燃气管网。推进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开展标准化厂房建设,强化园区管理,降低企业入驻成本。五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组织科技力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技术瓶颈,支持企业引进、转化、应用先进技术成果。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贴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独立或联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吸引高新技术在华州落地转化。
三、以绿色为底板,打造生态田园城市典范。着力改善乡村整体面貌,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力争到2026年,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58%,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3个以上。一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综合考虑乡村产业基础、居住规模、特色资源等因素,合理编制村庄规划,推进乡村有序发展。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大幅提升。全面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实施通村通组路建设项目,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农村供排水管网设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数字乡村,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开展5G建设和应用。完善村综合服务、文体、卫生、养老等基础设施,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逐步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风貌整体保护。二是强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渭南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巩固秦岭区域“五乱”及其他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治成果。完成矿山恢复治理、尾矿库生态治理、独立工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完成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实施秦岭封育禁牧、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工程。实施森林火灾高火险区综合治理,保护秦岭自然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的完整性与连通性。实施“数字秦岭”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网格化”“模块化”管理,实现秦岭生态环境常态化保护、长效化监管。三是持续开展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源头管控,实施陕化集团、金钼冶炼厂等重点企业废气治理改造升级及综合治理与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持续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开展重点工矿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耕地土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措施,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及农膜污染防治,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实施耕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四是统筹推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领导能力、发展理念,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实施乡村文明提升工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乡村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乡村移风易俗。
四、以红色为引领,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全方位发掘生态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到2026年,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以上。一是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历史、皮影、老腔、名人等特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开发泉护村仰韶文化,打造华夏民族追根溯源文化旅游品牌。依托渭华起义红色资源,创作更多红色文化作品。促进文物和非遗开发保护传承,开展“华州非遗·影动神州”皮影文化艺术周活动,提升华州“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影响力。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力争建设高品质酒店1家以上,精品民宿3家以上。二是加快发展红色文化游。围绕渭华起义纪念馆、渭华干部学院建设研学基地,大力发展培训经济。着力打造红色爱国游精品线路,大力提升咸林中学红色火种西北首播地知名度,整理收集宣传杨钟健、杨松轩、刘志丹等先贤先辈故事,引进专业化旅游运营,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研学旅游等,唱响 “红色华州”品牌。三是稳步发展民俗风情游和山水休闲游。以少华山皮影博览园为核心,打造文化民俗旅游线路,推动发展高品质农家乐,支持皮影文化民俗村发展和传统古村落保护传承。持续升级少华山森林公园游览设施,积极融入大华山旅游圈,打造山水旅游线路。四是探索发展文化觅踪游和体育运动游。大力弘扬华州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打造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体育+”,打造少华山森林公园户外运动基地,建设休闲绿道、森林步道、森林驿站、户外旅游长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举办承办团体活动、体育赛事等,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
(作者王海峰系渭南市华州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