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华时代环球网 ( www.zhsdhqw.org )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栏目

守望心中的“海”

录入日期:2023-03-13  阅读: 692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维吾尔族语意为“走进去出不来的地方”。老兵名叫杨拴和,是某部二级军士长。大漠和老兵,彼此守望。

第一次走进“死亡之海”,杨拴和29岁。这个山西平原长大的青年,对沙漠很陌生。他看到的只有天地辽阔,星空穹窿,日出日落绚丽似锦。

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土地,老兵最初不懂沙漠的严苛。

怀揣着对导弹事业炽热的情怀,在这片沙海里他一走就是8年。陪伴他的是骆驼、三脚架和经纬仪。

发射任务就是命令,导弹打到哪里,他就要追到哪里,测量落点坐标、寻找导弹残骸……一次次跋涉大漠,老兵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保障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爬上一道沙梁、又走过一道沙梁,浩瀚沙海中,每次任务杨拴和都要走很长的距离……一路跋涉,一路寻找,大漠的天气、方位,一切都印在他的脑海里。

导弹的轨迹就像雷达屏幕中的“光标”,指引杨拴和一次次走进沙海。大漠里风沙弥漫,他们躲在帐篷里就像汪洋中的一叶孤舟。“班长,风沙很快会停了吧?”一次夜宿沙漠腹地,巨大砂岩下围坐着杨拴和与战友,望着眼前跃动的火苗,年轻的战士表情充满担忧。

杨拴和告诉他,任务在,兵就在,不完成任务,我们不出沙海——这是他的班长告诉他的“导弹保障兵的使命”。

那次,为了回收一个重要零部件,杨拴和带人在沙漠里一路疾行四五个小时。地表温度高,他们的鞋底都被烫变形了,想起出发前天气预报说马上有风暴来袭,为追赶时间,他们干脆脱鞋在烫脚的沙山上攀登。

还有一次,他们接到紧急任务,回收火箭残骸部件。那时正刮着沙暴,刚刚踩出的脚印,瞬间被吹得无影无踪。曾经有过战友走进大沙漠,就再也没有出来。那天午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目标,归途却变得更加“迷茫”,尽管有北斗导航,眼前一道连着一道的沙梁,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班长。”只听战友王睿一声微弱呼喊,一头栽倒在黄沙中。

不知从哪里迸发出的力气,杨拴和一把拉起王睿,转身慢慢背起他,迈着缓慢步子向前走去,直至安全返回营地……

又一次任务,杨拴和与战友需要单兵负重80多斤,搜索范围也扩大到几十平方公里,历经10多个小时,他们终于定位了装备落点,此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周围传来野狼的嗥叫声。

“找到落点了,明天再来吧!”有人开始犹豫。

“不行,今天就要完成任务!如果明天沙暴淹没了装备,我们到哪儿去找?”说话间,杨拴和已经站起身,向着沙海深处走去……

有人说,老杨离不开他的沙漠。杨拴和说,每次走进沙漠,肩上都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当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想想夜宿大漠时那片寂静的星空,一切都会变得释然——

“我们是导弹保障兵,在科技强军事业的巨轮上,就是一颗螺丝钉。每次走进沙漠,我都会在浩瀚沙海中感受到个人的渺小,也会在一次次听到‘任务圆满成功’的话语时,感受到作为一名保障兵的自豪。”

这一刻,“海”是老兵最深沉的守望。更多时候,那片“海”在心里。

承诺的探亲假期一推再推,面对满腹委屈的妻子,杨拴和经常话到了嘴边却说不出。春节前夕,上级为杨拴和立功授奖,部队领导说啥也要让已经2年没回家过春节的他,回家过个团圆年。

行李中装着大红花和军功章,这位老兵上了火车才给妻子打电话:“我休假回家了,在车上呢。”电话那头,妻子激动得一时间说不出话。

话筒里,老兵听到妻子给家中老人挨个“道喜”:“咱家那个不回家的,要回家了。”铁轨碰撞的旋律,伴着电话中家人的笑声。这一刻,杨拴和觉得,远方还有一片海,那是一片温暖的港湾,等待着他归来。(刘殿如)

中华时代环球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华时代环球网:xxx(署名)”,除与中华时代环球网同意授权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本站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华时代环球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时代环球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zhsdhqw.org
  • 热点
  • 反腐
  • 法制
  • 国内
  • 国际

新闻及列表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