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江苏理工学院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累计为企业培养输送学生超800人次,新增企业导师100余名,达成校企合作项目70多项。
新形势、新变化、新需求正在倒逼地方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服务能力。未来,地方高校应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以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
3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江苏理工学院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该校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立校行企联合育人新机制,构建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5年来,该校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累计为企业培养输送学生超800人次,新增企业导师100余名,达成校企合作项目70多项。
培育优秀工程科技人才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其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技能素质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作为一所理工类地方高校,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大学建设内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崔景贵表示。
该校推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了“3+0.5+0.5”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四上半学期去企业实习,实习半年后,下半学期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通过不同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该模式使学校顺应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
如何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
江苏理工学院把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重要抓手,在强化专职教师素质提升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进行细分,从头部企业聘任工程师、工匠等担任兼职教授或指导老师,建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我们把教师的研究室、实验室建在企业,教师们走上讲台是老师,走进车间是工程师、师傅。现在,学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并培养出了一批教学创新团队,保障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服务地方产业的实力。”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鸿翔说。
实现教学与实践良性互动
在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叶霞看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良性互动。
该校机械工程学院17机电3Z班孙逸晨,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系统了解了生产检测工艺技术及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等。2021年,孙逸晨和团队人员帮助企业解决了无缝钢管质量检测环节中表面几何参数检测存在的难题。此外,他们还开展了钢管高精度、多数据、快速率检测工艺研究,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用户远程查看数据的功能,该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
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校机械工程学院与太仓华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单文桃表示,他们带领师生组建科研服务团队,帮助企业改进热管工艺、开发生产自动化设备等。
如今,江苏理工学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效推动了全校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受‘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影响,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新文科背景下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利用文学和管理学两大类学科的教师资源,互派任课教师,强化学科交叉、打破专业壁垒,导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让学生发展更全面,使学生就业道路更宽。”该校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常如瑜说。
(记者 过国忠 通 讯 员 靳婷婷 杨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