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动真格了,环境好了,心里也敞亮了!”“终于住上新房了,小区配套不错!”最近几日,生活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小赵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信息,很多微信好友在给政府的疏解整治工作点赞。
低端产业、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这些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曾在北京昌平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且昌平还是北京唯一的一个人口倒挂区,这对综合承载能力提出严峻挑战。近年来,根据中央部署要求,昌平全力投入到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群众生活更舒适。
“终于拆了,太好了!”站在自家小区的廊道上,望着对面一墙之隔的废品回收市场,市民程淑兰颇有感慨。程淑兰说的是京豫旺发废品回收市场。“十几年来市场里始终是脏乱差,垃圾废品随意扔放,还有人经常焚烧废品,弄得小区黑烟弥漫,去年3次出现在中央环保督察组的交办单上。”据昌平区东小口镇镇长冉灏介绍,经过多轮协商,废品回收市场选择自主腾退,仅仅8天时间,这片市场就被一举铲平,东小口镇作为北京甚至华北最大废品集散地的帽子也随之摘掉了。
昏暗的灯光,潮湿发霉的气味,狭小的空间里拥挤着30余户家庭……这是位于昌平区回龙观镇天龙苑小区23楼的一个地下空间。“这属于较早建成的小区,当时23号楼的产权为个人,承包人从产权人手里承包了整栋楼的地下室,将其打好隔断对外出租,承包人摇身一变成了‘二房东’。”昌平区住建委房屋安全管理科副科长夏凡说,“地下空间和群租房带来的安全隐患多,也不利于小区治安环境。我们发现一处,整治一处,目前该小区的地下室已改造成社区活动室,还原其本来的面目。”
截至目前,拆除违建269.9万平方米、整治“散乱污”企业236家,清理非正规垃圾渣土堆放点38处……昌平区委区政府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制定台账,明确责任,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特别是在疏解整治的同时注重转型发展,做好城市工作的“加减法”。
“经过7年多的建设,未来科学城已经建成,园区主干路看似一条普通的马路,地下却大有乾坤,这里埋着北京市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地下综合管廊,电信、电力、热力、给水、再生水等5大类管线全在管廊里安家,马路再也不用频繁受到‘开膛破肚’之苦了。”据昌平区副区长吴彬介绍,“沙河大学城所有校区也已全部启用,具备承接中心城区相关高校功能疏解的硬件条件,同时园区入园高校之间也可以实现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
“就盼着这一天呢!”3月31日,昌平区东小口镇马连店村的邵学文老人领到了回迁楼钥匙。“回迁楼就在老房子的原址上,连房子朝向都一样。以前住的是低矮平房,冬季阴冷,夏天潮湿,现在都是电梯房,视野开阔,采光又好。”
“马连店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道路坑坑洼洼,市政管道老化,就连村民用水用电也十分紧张,并且这个村落里还挤着3万多外来人口。”马连店的村支书说,“如今回迁改造后环境好了,村民都住上房了。同时,农转非安置已基本完成,村民可以享受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对生活更有盼头了。”
“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治理城市病,提升宜居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昌平区区长张燕友表示,“对于疏解整治中腾退出来的空间,我们将坚持民生导向,尊重客观规律,提前谋划、及早实施、综合利用,尽快使环境好起来、发展搞上去,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31日 19 版)
编辑:马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