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和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是横跨世界“第三极”冻土区的两条“天路”工程,长期监测数据显示,目前这两条线路所经区域冻土基础稳定。
所谓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面临冬季冻胀和夏季融沉两大难题,青藏铁路和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途经区域属青藏高原冻土区。
青藏铁路公司监测数据显示,通车11年来,青藏铁路98.5%的冻土路基观测断面变形符合“年沉降速率不大于5厘米”的要求,处于设计允许的可控制范围内,且沉降变化有所缓和。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牛富俊介绍,青藏铁路在设计和建设冻土路基过程中,采用基于冷却路基的破碎石护坡、通风管、热棒路基和以桥代路跨越冻土等措施,使得多年冻土稳定。
“自2006年7月开通运营以来,青藏列车已在多年冻土区段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安全运行11年。”青藏铁路公司工务部冻土技术室主任王进昌介绍,目前已建立88处地温及沉降监测断面,并对78公里的多年冻土路基进行连续的沉降监测,以监控多年冻土路基地温的变化及其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电力联网工程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2530千米,工程平均海拔4500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高海拔、高寒地区建设的规模最大、穿越冻土区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
中国国家电网青海检修公司运维检修部主任曹昌睿介绍,“电力天路”沿线共有1207基铁塔途经冻土区,占基础总量的15%,冻土区域长达550公里,在世界冻土工程建设史上尚属首例。
为保障冻土区域铁塔基础稳定性,早在“电力天路”工程建设中就通过地基处理、导热棒散热等技术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冻胀、融沉等影响,并通过持续开展的线路冻土基础监测和稳定性研究工作,已形成冻土区域铁塔基础运行情况基本资料库。
曹昌睿说,“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冻土基础没有发现变形超规范现象,意味着冻土基础保持持续稳定。”
编辑:马晓阁